第155章 错失了掌控四儿子的最佳时机(1 / 2)

偏偏到四哥这儿,开创了先河?

而且,从你刚才讲的来看,允炆明明一开始就占据了优势,局面一片大好。

刚一开场,就把老四的贴身侍卫全调走了,北平的布政使和都指挥使也换成了自己人,还让宋忠率兵驻扎。这种情况之下,老四居然还没**,这表明他起初真的没打算谋反。

所以朱允炆那小子一开始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种开局简直完美。

从任何角度来看,老四都不可能翻盘,但最后的结果却证明,允炆那家伙自己搞砸了……

韩成明白,只要提起朱棣是永乐帝的事,就会牵扯出一堆复杂的事情,绝非短时间内能讲清楚的。

所以在宁国公主离开后,韩成特意让人准备了一壶茶放在旁边。

他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喝了几口润嗓子,然后继续说道:“燕王朱棣看似勇猛,是个猛将,其实一点也不笨,不仅擅长打仗,脑子也很灵活。

朱允炆的做法相当粗暴。

刚上任就找了个荒唐的理由把周王朱橚抓了起来,接着又拿下了其他三位王爷,并在北平展开了一系列部署,迅速削弱燕王的力量。

燕王怎会不知朱允炆的意图?

为了打消朱允炆的疑虑,也表现出自己无意争夺权力,他假装生病。

这时,朱允炆那边的一次行动来了。

因为皇帝临终前曾下令,不允许各地藩王回京奔丧。

这是为了避免藩王们趁着奔丧的机会,发动叛乱,夺取朱允炆的皇位。

也是为了避免朱允炆借此时机对入京的藩王下手。

造成骨肉相残、彼此争斗的局面。

再者,他亦忧虑各地藩王在此时齐聚京城,可能会有外族或别有用心之人,趁明朝局势特殊之际生事……

朱元璋点头,对于韩成所言,他深以为然。

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定会下达这样的指令。

“各路藩王因陛下的旨意,自是无法回京,于是便派遣他们的子嗣入京参加陛下的丧礼。

故而此刻,燕王的三位公子皆留于京中,未曾归乡……”

即便朱元璋借韩成之语得知自己会在洪武三十一年离世,但如今他尚在人世,听着韩成不断提及自己的葬礼和后事,嘴角仍不自觉地颤动。

总觉得这些话显得格外怪异。

韩成却毫无察觉,仍旧说道:“于是有人建议,不放燕王三子归返,将其一直扣押在京。

如此一来,日后若真要对燕王采取行动,这将是对他极大的震慑。

使他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妄为。

然而,建文帝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决定在燕王患病之时,将其三子遣返。”

为何如此行事?在他看来,这是软硬兼施、安抚燕王之策。想让燕王误以为,削藩绝不会牵连到自己头上……

简直蠢到家了!这般聪明,怎能让燕王不上当?

朱元璋越想越生气,几乎拍案而起。

你之前做的那些事,已经把刀架在老四脖子上了,现在不干脆解决,还搞什么怀柔?

老四会相信这些花招?

当初听韩成提起**的那些计谋时,朱元璋就觉得此人愚钝至极,脑袋里装的都是草。

如今对比朱允炆的表现,更觉两人半斤八两。

关键在于,**没人指导如何当皇帝,朱允炆可是自己亲手教导多年。

结果一出手就这么笨拙,连**都不如!

发泄完怒火,他转向朱标说道:“标儿,看看你养的好儿子!

这般不成器,简直是朽木不可雕!

让这种废物做我大明的皇帝,咱们真是看走眼了!”

朱标被朱允炆的行为惊得目瞪口呆,也跟着自责起来。

此时被父皇责骂,他连辩解的话都说不出口。

自己并不愚蠢,为何生的儿子这般糊涂?

典型的龙生逆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