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章 鱼我所欲也(1 / 1)

唐朝好地主 木子蓝色 2352 字 2017-09-09

历史上,正是唐玄宗开启了藩镇。藩镇可谓是大唐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放出的魔鬼,最终毁灭了大唐。

唐玄宗之时,大唐进入中期,这个时候唐初立国的府兵制基本上崩坏,无府兵可用,府兵也不能战。唐朝不得不改用募兵制,为了应对当时边疆的紧张局势,唐玄宗大量扩张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先后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史称天宝十节度。

玄宗时的节度使,其实显著的特点就是继承了以前的都督府军制。在重要的地点设置军府,玄宗时设立节度使,并不断扩大节度使的职权,边境上先后设立十节度使,统称藩镇。

这也就开启了后来灭亡唐朝的藩镇割据的开端。

节度使节制藩镇,坐镇边疆,在一开始确实也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边疆形势复杂,安全问题严峻,又远离中原,信息往来不便。玄宗授权各藩镇节度使,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的军政大权,这样做固然让边疆大将有更大的自主权,不须事事请示中央朝廷,能有效的应对边疆的各种问题,更好的防御外患。

但这些藩镇大权在握,不免最终出现实力过大,最终威胁中央的结果。大唐走向衰弱的安史之乱,正是因为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一人掌握着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控制着极广阔的大唐北方地区,拥有了和朝廷对抗的实力,这才反叛。

安史之乱后,中势中衰,藩镇大量设立,虽然不少藩镇依旧服从中央,是拱卫型藩镇,但在河北河南河东等一带的藩镇,却是割据一方,基本上是表面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自成一套,亦不赋税,形同独立,成为割据局。

说到底,这就是外强内虚的危险。

大华要长治久安,必须要保证中央的强大。

这就如同张超此前坚持分封之制,但分封的核心却又是中原不封。分封之同时,又保持了朝廷的六十万常备军的强大军事力量,以此震慑诸侯。

现在张超要部署兵力到海外,增强在海外的影响力,保证在海外的权益,他宁愿多支开军费,再扩建十六万军队,也不愿意从中原调走兵马,更不打算削减中原兵力。

大华奉行的始终是中原本位制。

中原就是核心,这一核心如果打破,大华也许还能按着惯性强盛个几十年,唐、宋、明,甚至是后来入侵中原的满清,他们开国之初的那套军制,后来基本都是一成不变,然后很快不能适应时局变化,最终成为几个王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大华的军制,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庞大的常备军,类似于宋朝的禁军制度。但大华的常备军不同,军官和士官是职业制,但又非终身制,每一级晋升都有淘汰率,每一级军官也都有任期年限的,如果最终无法晋升,就会被要求退伍。

而士兵又是实行的义务兵制,优秀的会提升为士官,其它的则在三四年的兵役后退伍回家,避免老兵油子的出现,保持军队的朝气。同时,也为朝廷培训保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预备役力量。

让大华能够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的征召这些受过训练,甚至是打过仗的老兵回军补充做战。

当然,这么庞大的常备军,这么庞大数量的民兵部队,以及受过训练的退伍兵,也是一个问题。

维持庞大常备军的军费开支极大,现在大华朝廷倒还能维持的了,但若将来大华的财收无法保持这样的增长,则庞大的军费都可能拖垮朝廷。

此外,这么庞大的军队,管理同样是个艰难的问题。

尤其是现在张超还决定要向海外部署军队,几十万的军队驻扎在海外,军费开支增加了,管理更难了。

这些驻扎海外的军队,会不会成为唐玄宗的藩镇,张超现在也都没有个底。

他现在想到的对策,也只有加强对将领的对调轮换,保持中央在中原地区的强大兵力,还有定期让中原和海外的部队进行轮换,让海军各舰队也轮调。

这些可能都会加大管理难度,加大军费开支,可张超现在也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