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对大臣,就要既用且防(2 / 2)

因此,一般情况下,皇帝就算是特别讨厌一个言官,豁出去背个骂名也要杀了他,那也是办不到的,因为底下的人不会执行,会一直劝谏,劝到皇帝改变主意为止。内阁首辅是可以封还皇帝的诏书的,他也一定会将皇帝大人的命令退回去,当做没有听见。

万历就是吃了不少这样的亏才一气之下不上朝的。而那个骂了皇帝的人最多是丢官,但会获得很大的声誉,将来东山再起的时候,仕途也会像做直升机一样向上升,实在不是因为骨气,而是因为这是一桩怎么看都会很赚的买卖。

过了两年之后,天启皇帝终于看清了这群所谓的道德君子的真实嘴脸,开始疏远他们,培养自己的班底,但环顾四周,他是那么的孤独,父皇和母后都死了,皇后出身贫寒,没有势力,家里唯一的长辈李选侍也被东林党人排挤到了冷宫,退出了政治舞台。

天启皇帝发现,他一夜之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人跟他站在一起,底下的那群大臣们都是跟江南地区的大地主大商人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有的人甚至自己家里就是大土豪,他们互相勾结,将本该交到国库里的钱都搞进了自己的腰包,弄得国库空空如也,前线局势一败再败,没钱增兵,没钱打造新的器械。形势十分吃紧,而他们却还在后方紧吃,继续挥霍着国家的财富。

天启皇帝怒了,想要增加税收来筹钱练兵,结果这帮人却打着祖制的旗号,主张增加农业税。这个方案被天启皇帝断然拒绝,因为万历时期为了打努尔哈赤已经增加过一个农业税了,再加的话,农民的负担就太大了,容易后院起火。

皇帝想要增加商业税,从那些富的流油的人身上搞钱,这些人主要是江南的大地主大资本家,他们对此早已有了应对,他们砸重金扶植起来了一个叫做东林党的政治组织来把控朝廷,每每以违反祖制为由反驳天启想要增加商业税的想法。搞得天启皇帝搞钱充实国库的愿望频频落空。真是开了国际玩笑,努尔哈赤都打到家门口了,祖制有什么用?难不成朱元璋先生还能从坟里爬出来暴打努尔哈赤一番不成?

就在天启皇帝彷徨无措之际,一个糟老头子向他伸出了热乎乎的大手,这个人就是魏忠贤。说来也巧,魏忠贤原名李进忠,是被东林党人挤走的李选侍的贴身太监,也不知道是李选侍暗中的安排,还是怎样阴差阳错的缘分,总之一把年纪的魏忠贤走进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视线。

此后,早已过了仕途黄金年龄的魏公公一发不可收拾,先是挤走王安掌握内廷,再是搞掉东林党掌握住整个帝国,开征商业税充实了国库,进而给了辽东军和毛文龙的东江军以巨大的支持。光是火药一次就往辽东运了九万斤。

世人都说孙承宗的关宁防线厉害,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被打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厉害,是明末第一劲旅。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所谓的防线,所谓的铁骑都不是孙承宗和袁崇焕凭空变出来的,而是用钱堆出来的。

钱是哪来的?当然是魏公公搞得。世人都说孙承宗搞屯田厉害,一年可以收入十五万两白银,非常的了不起,有他在,后金就过不了山海关,可是诸位可以查一查明朝末年辽东一年能花多少钱?七不定就不敢闹事,不敢参与变乱。

而现在,这群阎罗王终于走了,不趁这个机会狠狠地捞一把怎么对得起自己这十年寒窗?怎么对得起自己这些年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于是就将赈灾的钱全拿走了。士兵们也变得无法无天了,为了钱,闹饷、哗变,甚至直接叛乱的事也频频发生。西北的局势就此糜烂而不可收拾。

崇祯的初衷是好的,想学着史书上那些著名的君王励精图治,中兴大明,可是他不知道,史书是谁写的?都是那些文人写的,谁会说自己的坏话,刨自己的祖坟?所以纵观中国的史书,一个王朝的兴盛,完全是因为统治者礼贤下士,尊敬他们这些读书人,一个王朝的灭亡要么就是君主昏庸残暴,要么就是太监干政,要么就是外戚专权,要么就是武将割据,反正就是没有他们的责任,就算是有也是因为皇帝没有好好任用他们。

其实,这个谎言并不难以识破,一个人若是将自己宣传的毫无缺点,那肯定是假仁假义,稍微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可以识破,可是偏偏天启和崇祯上台的时候都太年轻了,一个十六岁、一个十七岁,诸位书友想一想你们十六七岁的时候都会干什么?怕是除了泡妞打游戏外别的都干不好吧。

这个年纪的人太天真,太烂漫,总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爱,相信自己遇到的都是好人,所以才最容易被人欺骗。

天启和崇祯这两个可怜的没爹没娘的孩子就是在自己最天真,最容易相信别人的年纪里,被手下的一群老滑头骗了个大的,最后导致内忧外患,丢了祖宗留下的产业。

这不能怪他们傻,这是这个年纪的孩子们的通病,如果泰昌帝上台时没有纵欲过度,再坚持个十来年,等到他的儿子们都长大成人,不再容易被人忽悠的时候在去见朱重八,那明朝的历史很有可能是另外一幅样子。

泰昌帝虽然是东林党扶持起来的,但有资料显示他并不是完全相信东林党,只是形势所迫,不得不重用他们,否则他也不会在临终之前要封自己的宠妾李选侍为皇贵妃,让她担任太后的角色,来帮着朱由校压制东林党了。

毕竟泰昌当时都已经三十八岁了,这个年纪的人你还指望着他毫无条件的信任别人,跟别人推心置腹也不太现实。可惜还没来得及封就死了,这也让东林党抓住机会发动了政变。一个李选侍他们是不会放在眼里的,但对方要是变成了李皇贵妃那任谁都不敢乱来了,想造反啊?

崇祯的失败不在于杀了袁崇焕这个干将,也不在于罢免了孙承宗,他手下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比如:洪承畴、卢象升、陈奇瑜、孙传庭、傅宗龙、吴三桂、祖大寿、曹文诏等等等等,他们的才干不比袁崇焕和孙承宗差。明朝末年的场景跟其他朝代的末期很不一样,其他朝代的末期都是有才能的人都死光了,或者是皇帝不怎么给力导致的亡国。而明朝恰恰是一个勤于政务的明君带着一大推有才华的文臣武将亡的国。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崇祯杀了魏忠贤,杀了他还不算,还将他辛苦打造的班底打尽,这就导致了他对朝局的掌控力全面失效。江南有很多钱,富得流油,可是收不上来,全都进了高官富商的腰包;西北有很多兵,骁勇善战,可是掌控不住,很多人都参加了闯王的义军。杀魏忠贤,就是杀了一个可以帮他控制住整个帝国的人。从此之后,崇祯再也无法掌握住明朝的全部力量去对抗敌人,明朝的国家机器运转就此失灵,因此他手下虽然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只能跟着他一步步滑向灭亡的深渊。